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,忽见身重畏冷者,此是阴盛而阳微也,急宜回阳。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,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。
予思各经为邪火所侵,并未见即成痿证。因内伤而致者,或饮食伤中,颧大吐后,或大泻后,或久病后,或偶受外邪,发散太过,或偶停滞,消导克伐太过,积之既久,元气日微,虚极而生抽掣。
病家知此理法,延医入门,以此审其高下,决其从违,《万病回春》立说之功不浅。太阳之气偶衰,无论何节何候中,不正之气干之,一年六气,即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。
其人定见发热畏寒,或兼身痛、咽干不渴、时时欲寐。今人不知立极之要,不知姜附之功,故不敢用也。
此儒者之权衡,非俗子所能窥测,而医亦是名医,故敢论血。 风为阳邪,合阳明之燥热,化为一团热邪,热盛则伤阴,故现气实、脉实、身轻气粗,只宜清凉滋阴攻下等法。
[眉批]阴阳案定,人有遵循。七情者,喜怒悲哀恐惧而已。